糧油市場報
【核心提示】南美大豆豐產壓力令2024年全球油籽供應轉向寬松,但工業消費增加或令植物油供需結構很難同步轉向寬松。整體來看,全球植物油供需格局或趨緊,宏觀系統性風險還需持續關注。
展望2024年,在豆粕減量替代方案實施以及終端養殖持續虧損的情況下,豆粕消費下降將導致我國進口大豆減少,豆油供應有望持平或小幅下降;在國產菜籽和澳大利亞菜籽減產的背景下,北美旺盛的生柴需求也將令加拿大減少菜籽出口,國內菜油供應難有增長空間;厄爾尼諾影響下,棕櫚油的減產或在二季度顯現。
上年油籽供給增加 食用油價重心下移
隨著油籽供給的進一步增加,需求增長卻未及預期,2023年食用油價格重心下移。上半年在宏觀系統性風險的籠罩下,價格一路走低至5月底,而后在北美產區的旱情炒作下,迎來年度唯一的高光時刻,持續一個多月的上漲,此后便進入漫長的盤整下跌期。
農業農村信息網數據顯示,2023年我國食用植物油累計消費約3692萬噸,同比增加3%。海關數據顯示,2023年我國食用油進口1178萬噸,同比增加43.3%,其中食用植物油進口981萬噸,同比增加51.4%。細分來看,豆油進口40萬噸,同比增長16.3%;24度棕櫚油進口433萬噸,同比增加27.2%;菜油進口236萬噸,同比增加122.3%。
從美國農業部(USDA)統計數據來看,2023年我國植物油消費結構沒有明顯變化,豆油依然占據半壁江山,占比高達43%;其次分別為菜籽油(23%)、棕櫚油(14%)、花生油(9%)、葵花油(5%)。
需求制約大豆進口 豆油整體供應趨降
我國消費的豆油有九成以上來自進口大豆的壓榨,因而,國際大豆的供給及價格會直接影響我國豆油市場。隨著需求增加以及生物科技的進步,近20年來,全球大豆以年均3.6%的速度實現增產。及至2023年,全球大豆總產接近4億噸,其中有80%的大豆來自巴西、美國和阿根廷,而每年有1億噸左右的大豆是運往我國的。2022年我國共進口大豆8922萬噸,2023年我國大豆進口量達到9941萬噸。
當前正值南美大豆的生長期,巴西和阿根廷的播種面積均呈增長態勢,且在發生厄爾尼諾的年份中,南美大豆增產概率較高。盡管在本年度種植期,巴西出現了北旱南澇的局面,引發市場對產量的擔憂,但如果后續天氣正常,那么前期的損失或可彌補,至少有望持平于上一年度的1.6億噸產量。阿根廷自播種以來就一直順風順水,經歷了上一年度大幅減產之后,本年度阿根廷大豆產量有望在收復失地的基礎上更進一步,USDA預估阿根廷產量有望達到5000萬噸。
與我國一樣,美國大豆也是春季播種,決定農戶是否選擇種植的主要因素就是收益。綜觀2023年下半年以來,美豆與美玉米的比值就一直處于高位,這意味著大豆的價格更具優勢,若該趨勢延續至一季度采購農資農料之時,2024年美豆播種面積有望增加。
需求端方面,食用消費彈性較小,變量在于工業消費。重點關注巴西生柴政策的變化,巴西已經決定于2024年3月初將摻混率提高到14%,于2025年3月達到15%,這也意味著巴西用于生產生物燃料的豆油將增加100萬噸,這部分增量則需要500萬噸大豆來壓榨。在南美增產背景下,這500萬噸減少的出口量對國際市場的影響預計較為有限。
全球大豆供給增加的預期較強,卻不代表我國對進口大豆的需求同步增長。近10年我國大量進口大豆主要是為了滿足養殖業所需的蛋白豆粕供給,而卻面臨大豆進口依賴度高的問題,國內也一直在倡導對飼料中的豆粕進行減量替代,同時養殖產業鏈在經歷了一年的虧損之后,2024年對大豆的需求或有下降。
綜觀2023年的豆油庫存,自下半年開始就處于歷年同期高位,這也是始終壓制豆油價格的因素。農業農村信息網數據顯示,2023年我國豆油產量為1794萬噸,高于上年的1594萬噸。2024年我國大豆進口量或減少,預計豆油產量將出現小幅下降。因此,2024年在全球大豆增產的同時,我國對于進口大豆的需求量或有所下降,豆油的整體供應或低于2023年。
菜葵產量此消彼長 菜油供需或將轉緊
我國的國產菜籽也不足以滿足需求,每年需要通過進口菜籽或者直接進口菜油來滿足消費,主要進口來自加拿大。
近三年全球菜籽產量在天氣的影響下頗不穩定,2023年夏季加拿大大草原再次遭遇了高溫干旱,造成菜籽減產。在播種面積增加3.2%的基礎上,菜籽產量為1833噸(加拿大統計局公布),較上年減少36萬噸。
除加拿大以外,澳大利亞在厄爾尼諾的影響下,北部種植區持續干旱,澳大利亞農業資源經濟與科學局預估本年度油菜籽產量為550萬噸,同比下降33%。除了天氣影響,國際菜籽價格的走低,也打擊農戶種植積極性。全球菜籽供應仍有下降的空間,USDA預計2023/2024年度全球菜籽減產168.4萬噸。
與此同時,由于近年來生柴需求增加,加拿大的壓榨產能在擴大,未來加拿大菜籽對我國的供給占比或逐步下降,而我國將繼續擴大對俄羅斯、歐洲菜油的進口。
菜油最主要的競品是葵油,盡管全球菜籽的供應可能下降,但葵籽的產量卻仍有增長空間。由于2023年氣候條件有利于向日葵的生長,俄烏葵籽的產量都有顯著增長。2023年前11個月我國共進口139萬噸葵花油,較2022年和2021年同期分別增長95萬噸和30萬噸,僅次于2020年同期的158.5萬噸。USDA預估2023/2024年度全球葵花籽同比增加315.6萬噸,基本上彌補了菜籽減產的影響。
國產菜籽方面,冬油菜播種以來產區大部光熱充足,農田土壤墑情適宜,氣象條件總體利于油菜播種出苗、移栽成活,但由于2023年冬菜籽在上市后的價格重心較2022年明顯下降,受種植收益影響,油菜播種面積有所下降。農業農村部信息中心預測,2023/2024年度我國菜籽油產量約721萬噸,較上一年度減少29萬噸。
2023年菜油庫存在半數以上的時間均處于歷史同期高位,疊加終端疲軟的需求,令1000元/噸的豆菜油價差、2000元/噸以內的菜棕油價差變得習以為常,但即便菜油具有如此的性價比,其需求增長也十分有限。USDA統計,我國2023年菜油消費量約890萬噸,較上年增加60萬噸。未來隨著菜籽供給的收緊,菜油供需也將轉緊,對菜油價格構成支撐。綜合來看,2023/2024年度無論是國產菜籽還是進口菜籽,整體供應均呈減少趨勢。
棕油增產進入瓶頸 未來我國進口或降
全球棕櫚油出口資源集中在印尼和馬來西亞。由于2016年以來,馬來西亞和印尼的油棕樹新種植面積大幅放緩,棕櫚油的產量增長也進入了瓶頸期。目前馬來西亞(30%~36%)和印尼(24%~31%)的油棕樹老化問題已經不可忽視,重植速度跟不上樹齡老化,全球棕櫚油單產在過去10年以每年0.9%的速度下降,馬來西亞年均降幅達1.8%,印尼為1%。未來幾年如果不加大重植力度,全球棕櫚油產量前景將十分悲觀。
除樹齡老化外,厄爾尼諾對棕櫚油產量也是潛在威脅,眾所周知,厄爾尼諾在給東南亞帶來干旱少雨的同時,也會造成油棕樹減產,盡管本輪厄爾尼諾尚未達到2015年的強度,但對單產的損傷還要結合持續的時間以及強度來看。2023年8月至10月馬棕油主產州沙巴、沙撈越的降水量明顯下降,但自11月開始降水量得到恢復,降水缺少對棕櫚油造成的影響一般滯后半年,因而具體影響要到二季度才能顯現。基于此,2024年全球棕櫚油生產或進入瓶頸期,增產空間預計在200萬噸以內。
印尼推廣B35生物柴油已逾半年,在B35之前,印尼規定的生物柴油強制摻混比例為30%。從B30到B35,印尼消費的生柴將從105億升增至131.5億升,而用于投料的棕櫚油預計增加230萬噸。但當前全球棕櫚油產量進入瓶頸期,230萬噸的需求甚至可能超過供給的增量,這將令棕櫚油的供需格局轉向偏緊。
棕櫚油在食品加工領域存在剛需,約數十萬噸,我國是僅次于印度的第二大棕櫚油消費國,自2020年以來,我國對棕櫚油的需求整體較為穩定,除了2022年因減產導致全年僅進口340萬噸外,其余年份均維持在450萬噸左右。棕櫚油的進口節奏與植物油價差、進口利潤掛鉤,彈性較大,在棕櫚油減產預期下,預計2024年我國進口量將有所下降。
外圍市場充滿變數 宏觀風險仍需關注
2024年美國、俄羅斯等農產品出口國均將迎來大選,對農產品市場或有擾動,而巴以、俄烏等地緣沖突還在持續,原油市場的不穩定因素較多,會加劇食用油價格的波動。長遠來看,美聯儲降息預期、人民幣匯率變動對大宗商品的價格中樞也有重要影響,宏觀系統性風險依然存在,未來還需持續關注。
(原文刊登于2024年1月25日糧油市場報三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