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AO5月5日發布最新報告顯示,4月國際食品價格指數出現一年以來的首次回升,食糖、肉類及大米的世界報價上漲。
糧農組織食品價格指數是衡量一攬子食品類商品國際價格月度變化的尺度。
2023年4月,糧農組織食品價格指數平均為127.2點,環比上漲0.6%。與2022年4月相比,本月食品價格指數下跌了19.7%,但較2021年4月的水平仍高出5.2%。
糧農組織植物油價格指數4月則環比下降1.3%,連續第五個月下跌。
世界棕櫚油價格保持穩定。相比而言,由于巴西大豆產量可能創下新高,由此帶來的季節性收獲量增加壓低了大豆油、菜籽油及葵花籽油的報價。
FAO報告指出,4月食品價格指數反轉攀升,反映國際糖價大漲。糖價指數較3月飆漲17.6%到149.4,這歸因印度、泰國與歐洲氣候不佳,導致產量不如預期,以及巴西收成進度緩慢等。根據FactSet統計,粗糖價格目前每磅26美分,創下2011年10月最高價位。
另外受豬肉與禽肉價格上漲支撐,肉類指數4月也增加1.3%到114.5,FAO解釋這是因為亞洲對豬肉的需求攀升與動物衛生問題使得產能受限。
4月FAO谷價指數也較3月下跌1.7%到136.1,若與去年4月巔峰相比則是減少將近兩成。
該組織指出,俄羅斯與澳洲的小麥出口增加對谷價帶來壓力。南美部分地區的收成頗豐也令玉米價格下跌了3.2%。
不過受到產量減少與亞洲以外的地區對亞洲買家的銷售攀高,國際米價4月出現走高。FAO首席經濟學家托雷羅(Maximo Torero)提到亞洲米價上漲令人感到相當擔憂,他指出黑海倡議有必要繼續延長,以避免小麥與玉米價格出現暴漲。
托雷羅還警告,隨著各國經濟逐漸擺脫嚴重放緩而出現復蘇,需求將會上升,并對糧價造成上行壓力。